本报讯,今年下半年以来,国内紫铜价格开启持续攀升模式,沪铜期货价格已突破88000+元/吨,创近年新高,现货市场报价较9月初涨幅超15%,部分规格紫铜棒现货甚至出现短暂缺货情况。作为铜加工行业铜产业链企业,金海益通铜业近日发布专项市场解析,系统梳理此轮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,并针对下游终端企业给出备货建议,引发电力、汽车、电子等下游行业广泛关注。

“供应端的结构性短缺是此轮紫铜涨价的根本原因。”金海益通铜业市场部总监在解析中强调,全球铜矿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正持续加剧,智利、秘鲁等主产国受政策调整和劳资纠纷影响,铜矿产量同比下降3.2%;印尼Grasberg等大型矿山因地质灾害暂停部分产能,进一步收缩全球原料供给。反映冶炼环节供需关系的铜精矿加工费已跌至每吨-50元的罕见负值,意味着冶炼企业需倒贴成本生产。数据显示,国内24家主流铜企9月产量环比下降4.4%,为年内首次减产,而再生铜回收体系虽在完善,但当前占比仅22%,短期内难以弥补原生铜缺口。
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则进一步放大了供需矛盾。解析指出,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扩张成为铜消费的核心引擎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储能、特高压输电三大领域的铜消费占比已达35%。其中,每辆新能源汽车铜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,光伏电站每亩铜用量超80公斤,叠加AI算力中心建设带来的导电材料需求激增,推动国内精炼铜需求量预计达1280万吨,而产量仅1220万吨,供需缺口明显。与此同时,RCEP框架下的关税优惠带动铜材出口增长,2025年国内紫铜及铜材出口量已达198万吨,同比增长9.3%,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供应压力。
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则为铜价提供了强劲支撑。美联储9月重启降息周期,全球流动性宽松背景下,铜作为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凸显,投资资金持续流入推高价格。国内方面,“双碳”目标推动下的电力基础设施升级、装备制造产业扶持政策,均为铜需求提供长期增长动力。此外,LME与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价联动性持续增强,汇率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也成为短期价格波动的重要推手。
针对当前市场形势,金海益通铜业建议下游企业建立“长单锁价+分批备货”的组合策略,优先与具备资源保障能力的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锁定核心生产用铜成本。同时,可借鉴行业龙头经验,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,部分企业已通过灵活套保实现单季度数百万元的风险对冲收益。“从供需格局看,铜矿短缺的基本面短期内难以逆转,未来紫铜价格仍将维持高位震荡。”该总监特别提醒,临近年底下游企业备货旺季,建议结合自身生产计划提前2-3个月布局,避免因价格上涨和货源紧张影响生产进度。